北电的生活节奏快得让人喘不过气。晨功、台词课、形体课、表演基础理论……课程表排得满满当当。98级表演班的同学们,在最初的兴奋过后,迅速被高强度、高要求的专业训练所淹没。
陆岩象一块永不饱和的海绵,贪婪地吸收着一切。在晨功的操场上,他不再是那个拥有超前意识的“先知”,而是一个重新学习呼吸、吐纳、打开身体的学生。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具年轻的身体是未来最重要的工具,必须打磨到极致。
台词课上,老师强调“言为心声”,要求每一个字都要有内心的依据。当不少同学还在为摆脱方言、找准字音而苦恼时,陆岩已经能在简单的诗歌朗诵中,注入远超年龄的理解和情感层次。他并非技巧多么高超,而是那份对文本背后生命体验的“理解”,让他的朗诵听起来格外真诚。
“陆岩,你这段处理得很细腻,”台词老师点评道,“尤其是‘月光’这两个字,不是简单的明亮,而是带着一种清冷的孤独感,很好。但这种感受从哪里来的?”
陆岩沉吟了一下,回答道:“老师,我试着去想象,一个离家的游子,在异乡看到同一轮明月时的心情。月光再亮,也照不暖那颗想家的心。”
这个回答,巧妙地将自己“重生者”的疏离感融入了角色理解,既展现了思考深度,又合情合理。老师赞许地点了点头。
表演课上,开始出现简单的即兴小品和剧本片段练习。陆岩的沉稳和对节奏的掌控力逐渐显现。在一次双人小品《重逢》中,他和赵薇搭档。赵薇的表演热情、外放,很有冲击力。陆岩则选择了内敛的演法,用眼神、细微的面部表情和克制的肢体语言,来表现人物内心的波澜。一放一收,竟然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将一个看似俗套的“旧情人重逢”演出了复杂的层次感。
“不错,”指导老师点评道,“赵薇的爆发力很好,陆岩的‘收’很有分量,给了赵薇发挥的空间,也让人物更立得住。表演是相互给予,相互成就的。”
这次合作,也让大大咧咧的赵薇对这个平时话不多、但关键时刻很靠谱的安徽同学多了几分好感。课间休息时,她会主动凑过来聊天:“陆岩,可以啊!以前真没学过表演?感觉你特会‘接戏’。”
陆岩只是笑笑:“可能就是比较喜欢观察吧。”
他的确在观察。他观察每一位同学的表演特点和性格,观察老师们的教程方法,也在观察着那个坐在教室前排,总是安静听讲、认真做笔记的颜丹晨。她的美丽不带攻击性,象一株静静绽放的兰花,在喧嚣的表演系教室里,自成一道风景。陆岩并没有急于接近,只是将这份欣赏放在心里,他知道,一切都需要水到渠成。
课堂之外,陆岩继续着他“片场学徒”的角色。他去《永不暝目》剧组的频率保持在每周一次左右,通常选在周末。随着拍摄进入中后期,剧组的氛围更加紧张,但也更加默契。
陆岩不再仅仅是个旁观者。他会主动帮场记对一下台词,帮道具组检查一下小物件的摆放是否穿帮。他的低调和勤快,让他几乎融入了剧组的环境。有一次,拍摄一场情绪激烈的情感戏,演员(饰演欧庆春的苏瑾)因为连续拍摄状态有些疲惫,几条都没达到导演要求。
赵宝刚耐心说戏,但效果仍不理想。现场气氛有些凝重。陆岩在一旁默默看着,他注意到一个问题:苏瑾的走位导致她的主光角度略有偏差,使得她某个关键表情的层次感没有被镜头完美捕捉到。
他尤豫了一下,还是悄悄走到摄影指导身边,低声说出了自己的观察:“老师,我感觉苏瑾老师转身到那个位置时,脸上的光要是能再补一点点侧逆光,可能情绪会更出来一点?”
摄影指导是个经验丰富的老手,他看了看监视器,又看了看光位,眼睛微微一亮,立刻指挥灯光组进行了微调。果然,下一次拍摄,苏瑾那个复杂的表情在镜头里显得格外有感染力。
“过!”赵宝刚喊停后,难得地露出了轻松的笑容,他看了一眼陆岩的方向,虽然没说什么,但眼神里的赞许是明显的。摄影指导更是私下对陆岩说:“小子,眼挺毒啊,以后可以考虑干摄影。”
这件事,让陆岩在剧组内核创作人员心中的分量又加重了一分。他不再仅仅是被照顾的“投资方少爷”或“好学的大学生”,而是一个确实具备专业眼光、能提供建设性意见的“自己人”。
穿梭于校园和片场,陆岩感觉自己就象一座桥梁,连接着纯净的理论象牙塔和复杂鲜活的工业现实。他将课堂上老师分析的“行动三要素”用在理解剧组演员的表演逻辑上,又将片场看到的实际调度问题带回课堂,从戏剧理论的层面去反思。
这种独特的“双轨制”学习,让他的成长速度远超同龄人。当同学们还在纠结于无实物练习的真实感时,他已经开始从导演视角思考镜头语言和叙事节奏了。
夜深人静时,陆岩在笔记本上写下新的思考:“表演是感性的艺术,但影视制作是理性的工业。要想成为主导者,必须同时精通感性的创造和理性的掌控。目前,我在积累感性的‘弹药’(表演理解、人生体悟),也在学习理性的‘兵法’(导演技巧、制片流程)。下一步,需要查找一个机会,将两者结合,小试牛刀。”
机会在哪里?他暂时还没有头绪。但他知道,随着《永不暝目》拍摄接近尾声,以及他对北电环境和同学了解的加深,那个机会,或许很快就会出现。
他合上笔记本,窗外是bj的秋夜,凉意渐深,但他心中却燃着一团火,照亮着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