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bj,春意渐浓,但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大四学生的心里,却因毕业的临近而绷紧了一根弦。
毕业论文、毕业大戏、散伙宴……空气里弥漫着离别的伤感与冲刺的焦灼。
而对陆岩而言,这份焦灼还要乘以数倍。
他不仅要为学业画上圆满句号,更要遥控指挥岩石影业这艘已初具规模的航船,在暗流涌动的行业海中破浪前行。
毕业大戏《生死场》的排练厅,气氛凝重如铁。
导演老师的要求近乎严苛,一个眼神、一句台词的顿挫,都反复打磨。
陆岩作为内核主角,承受着最大的压力。
然而,压力不仅来自艺术追求。
班里那个曾因陆岩“煤二代”身份而心存芥蒂的周斌,此刻更是将不满写在了脸上。
一次,陆岩因紧急处理公司事务迟到排练半小时,周斌便阴阳怪气地大声说。
“哟,陆总日理万机,还能抽空来指导我们毕业大戏,真是辛苦了!咱们这些小演员,可得好好配合陆总的时间表。”
排练时,在一段关键的双人对手戏中,周斌饰演的角色本应配合陆岩的情绪递进,他却故意抢词,打乱了节奏,试图让陆岩接不上戏。
现场气氛瞬间尴尬。
导演刚想发火,陆岩却抬手示意暂停。
他没有看周斌,而是深吸一口气,对导演和全场同学说。
“导演,刚才这个节奏,我觉得可以调整一下。”
“周斌的角色此刻的急切,如果表现为一种不合时宜的打断,反而更能反衬出我角色内心的压抑和爆发前的死寂。我们试试看?”
他随即即兴调整了表演,将周斌的抢戏巧妙融入,变成角色间冲突的一部分,一段原本可能垮掉的戏,竟被演绎出了更强的戏剧张力!
导演眼睛一亮,大声叫好:“妙!陆岩,你这临场应变和人物理解,绝了!化腐朽为神奇!大家都看看,什么叫真正的演员素养!”
周斌的脸一阵红一阵白,他本想让陆岩出丑,反倒成了衬托陆岩专业能力的背景板。
颜丹晨等同学看向陆岩的眼神,充满了敬佩。这次当众“打脸”,让陆岩在剧组内的威信不降反升。
在随后的联排中,陆岩一段长达五分钟的独白,将角色从迷茫、挣扎到最终觉醒的心路历程演绎得层次分明、情感澎湃,尤其是那一声源自灵魂深处的呐喊,震撼了全场。
排练厅里鸦雀无声,直到表演结束,才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连一向挑剔的导演也激动地站起来鼓掌:“好!这就是毕业大戏该有的水准!陆岩,你给所有人立了根标杆!”
周斌在角落里,彻底低下了头。
学业压力如山,公司的事务更是火烧眉毛。
《黑冰》开机在即,却接连遭遇重大挑战。
首先是外景地危机。
张黎焦头烂额地汇报:“陆总,那个废弃化工厂的外景地,彻底卡死了!”
“当地主管部门态度极其强硬,说该厂涉及遗留环保问题和敏感历史,近期又有上级视察,绝对不允许拍摄。”
“我托了关系,连老陆总在当地的熟人都说不上话,对方油盐不进!”
屋漏偏逢连夜雨。
蒋雯丽的经纪人也打来电话,语气尤豫。
“陆总,非常抱歉,戛纳电影节突然发来正式邀请,时间正好和《黑冰》前期拍摄重叠……这对雯丽姐的国际曝光度很重要,我们很难取舍……”
两大内核难题同时爆发,一旦处理不当,《黑冰》项目将面临延期甚至搁浅的风险!
公司内部也出现了不同声音,有高管私下嘀咕。
“为了一个黄晓明(《大汉天子》),已经投入那么多资源,现在《黑冰》又卡在这么要命的地方,是不是战线拉得太长了?”
面对内外交困,陆岩展现出超越年龄的冷静和魄力。
他首先安抚团队:“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沉住气。问题一个一个解决。”
针对外景地死局,陆岩没有继续在常规渠道纠缠。
他连夜翻查资料,并动用了学校的人脉——通过崔新琴老师引荐,联系上了一位与当地有深厚渊源、且对文化产业非常支持的退休老领导。
陆岩亲自登门拜访,不仅详细阐述了《黑冰》项目的严肃主题和社会意义,还承诺剧组将协助当地进行环保宣传,并考虑未来在影视旅游方面进行合作。
这位老领导被陆岩的诚意和项目价值打动,亲自出面协调。
第二天,当地主管部门的态度竟奇迹般松动,给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案!
张黎得知后,对陆岩的手段佩服得五体投地。
对于蒋雯丽的档期冲突,陆岩没有单纯加价,而是做足了功课。
他亲自与蒋雯丽通了一次长话,深入分析了“欧庆春”这个角色复杂的内心世界和巨大的表演空间。
指出这个角色极有可能帮助她在国内权威奖项上实现突破,其艺术价值远超一次电影节红毯曝光。
同时,他给出了一个极其周详的拍摄计划调整方案,精确到天,甚至承诺如果需要,可以协调专车专机保证她的行程无缝衔接。
陆岩的专业分析和极大诚意,最终打动了蒋雯丽本人。
她亲自拍板,优先保证《黑冰》拍摄,并说服了经纪人。
危机再次化解于无形。
这几场漂亮的翻身仗,让公司上下对这位年轻老板的执行力和资源集成能力有了全新的认识,凝聚力空前高涨。
在学业和事业的双重高压下,一场关乎未来的重要会面如期而至。
崔新琴老师引荐陆岩与导演系泰斗田壮壮老师见面。
茶馆里,清雅安静,但陆岩心知,这或许是一场无形的“面试”。
崔老师隐约提及,田老师手下还有一个研究生名额。
另一位候选人是某学院派教授的侄子,理论功底扎实,对陆岩这种“实践派”出身且身兼老板的学生,似乎有些不以为然。
田壮壮老师人很随和,但问题却直指内核。
“陆岩,你拍《浪漫公寓》成功了,赚钱了,有名气了。”
“为什么接下来要碰《黑冰》这种费力可能不讨好的题材?很多人会觉得你该继续复制轻喜剧的成功。”
陆岩早有准备,从容应答。
“田老师,我觉得创作不能停留在舒适区。《浪漫公寓》是类型化的成功,但《黑冰》触及的社会矛盾和人性深度,是另一种挑战,也是另一种责任。”
“我想尝试用类型片的壳,装下更有分量的社会思考,探索商业和艺术结合的更多可能性。”
“哦?”田壮壮饶有兴趣,“那你觉得,导演在这种结合中,最关键的是什么?”
“是‘平衡’和‘引领’。”
陆岩思路清淅,“平衡类型规律与作者表达,让观众看得进去,又能有所思考。”
“引领团队,将编剧、演员、摄影等各部门的创造力,凝聚成统一的、有力量的影象叙事。
就象您早期的作品,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既保持了可看性,又蕴含着深刻的个人观察。”
陆岩的回答,没有空谈理论,而是结合了自身实践和对田壮壮作品的深刻理解,显示出远超普通毕业生的视野和思考深度。
田壮壮眼中闪过一丝惊讶和欣赏。
会谈结束时,田壮壮给出了明确承诺,但语气凝重了许多。
“陆岩,你的实践经验和想法,很独特,也很有潜力。”
研究生阶段,跟我,会非常苦,要啃大量理论,要做严格的拉片分析,要抛掉很多商业惯性思维。
“你公司那一摊子事,能放下吗?”
“田老师,我能协调好。”
“对我来说,系统学习的机会比短期商业利益更重要。”陆岩态度坚决。
田壮壮最终点了点头:“好。暑假我先给你个片单和书目,你提前准备。开学后,看你的表现。”
他顿了顿,意味深长地补充了一句。
“我很想看看,一个能在市场和艺术之间找到自己道路的年轻人,能在导演这条路上,走出多远。别让我失望。”
这句话,无疑是对陆岩极高的认可和期许。
离开茶馆时,陆岩知道,这扇通往更高艺术殿堂的大门,已经为他开启了一条缝隙。
晚风吹散疲惫,陆岩走在回校的路上。毕业大戏的掌声、化解危机的果断、导师认可的目光……这一切交织在一起。
压力如山,却也将他锤炼得更加坚韧和锋利。
学业的终章与事业的新篇即将同时展开,他深吸一口气,目光坚定地望向那片需要他继续搏击的广阔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