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bj,繁花似锦,绿意葱茏。
北京电影学院校园里,弥漫着一种混合着收获喜悦与离别愁绪的独特气氛。
九八级表演系的毕业典礼,在学校那座颇具历史感的礼堂隆重举行。
陆岩穿着学士服,坐在毕业生席位的首排。
阳光通过彩色的玻璃窗,在他年轻却已显沉稳的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他平静地听着台上校领导的致辞,目光扫过身边一张张熟悉而又即将各奔东西的面孔。
赵薇、陈坤、黄晓明、颜丹晨、郭晓冬……这些未来将熠熠生辉的名字,此刻还只是即将离巢的雏鸟。
唯有陆岩的眼神深处,藏着一份洞悉未来的了然与沉甸甸的责任感。
当系主任崔新琴老师念到“优秀毕业生”名单,第一个就是“陆岩”时,全场响起了持久而热烈的掌声。
这掌声,是对他优异成绩和已取得的耀眼行业成就的双重致敬。
他稳步上台,从崔老师手中接过那本沉甸甸的证书。
崔老师用力握了握他的手,眼中满是欣慰与期许:“陆岩,路还长,脚踏实地,前程无量。”
“谢谢崔老师,我会牢记。”陆岩的回答平静而坚定。
在那一刻,他脑海中飞快闪过前世记忆中某个国际领奖台的模糊画面,旋即收敛心神,那份“已知天命”的从容,是只有他自己才懂的深层爽点。
随后颁发的“毕业大戏最佳男主角”奖项,也毫无悬念地落在了他的头上。
他在《生死场》中那段震撼人心的独白,已成为经典记忆。
颜丹晨获得“最佳女主角”上台时,与陆岩相视一笑,笑容里有默契,也有即将分别的淡淡惆怅。
黄晓明用力拍着陆岩的肩膀,兴奋地大声说:“岩哥,牛逼!以后在圈里,可得继续罩着兄弟我!”
“一起努力。”陆岩的回答简短有力。
不远处,曾与他有过芥蒂的周斌,看着被簇拥的陆岩,眼神复杂,低声对旁边的人咕哝:“运气真好……还不是靠……”
话未说完,但那份微妙的嫉妒和不甘,却被陆岩敏锐地捕捉到。
陆岩只是淡淡地朝那个方向瞥了一眼,嘴角泛起一丝不易察觉的弧度,随即继续与黄晓明说笑,全然没将这点杂音放在心上。
这种完全无视的态度,反而更凸显了双方层次上的巨大差距。
赵薇作为班长走过来,语气带着一丝试探:“陆岩,你是我们班走得最快的,也是看得最远的。以后成了大导演,有合适的角色,别忘了老同学。”
她的话里,有一丝对其“过度成熟”和“目的性”的轻微不解。
陆岩听得明白,却只是微笑着回应,话语滴水不漏:“薇姐客气了,大家互相提携,共同进步。”
他展现出的包容与远超年龄的格局,让赵薇微微一愣,随即也笑了起来。
当晚的散伙饭,气氛热烈而伤感。
啤酒瓶碰撞声、歌声、哭声交织。
在这片混乱中,陆岩安静地坐在角落,却自然形成一种“稳定气场”。
一个平时交流不多、此刻因前途迷茫而情绪崩溃的同学,不小心撞到他身上。
陆岩扶住他,没有说空洞的安慰话,而是用极其平静但充满力量的语气说了一句:“这个行业,最后能留下的,不是最早红的,而是最能熬、最敢对自己下狠手的。”
这句话象一盆冷水,让那位同学瞬间清醒了几分,呆呆地看着他。
旁边的陈坤和赵薇听到,交换了一个惊讶的眼神,暗暗吃惊于陆岩对行业本质的洞见和在这种场合下展现出的奇特影响力。
毕业的伤感尚未消散,工作的号角已然吹响。
毕业典礼后第三天,《黑冰》剧组在bj近郊那座经过陆岩多方协调才搞定的废弃化工厂,举行了开机仪式。
媒体云集,焦点集中在主创团队身上。
陆岩作为制片人,与导演徐昂、编剧张成功,以及王志文、蒋雯丽、陶泽如等戏骨并肩站立。
他的年轻与这些资深前辈同框,本身就构成了一种无形的张力。
第一场戏,是王志文与蒋雯丽的办公室心理交锋戏。
两人演技精湛,一条过后,导演徐昂兴奋喊“卡!很好!保一条!”
气氛一片大好。
拍摄间隙,王志文接过助理递来的水,看似随意地走到监视器旁,对正在看回放的陆岩笑了笑。
语气温和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陆制片这么年轻就掌舵这么大制作,压力不小吧?现在年轻人想法多,有冲劲是好事,可别把咱们这戏拍‘飞’喽。”
这话看似玩笑,实则带着老艺术家的矜持和对年轻制片人能否驾驭大局的潜在质疑。
旁边的蒋雯丽也微笑着看过来,想看看陆岩如何应对。
现场瞬间安静了几分。
陆岩抬起头,脸上没有丝毫不悦,反而露出真诚的赞赏之色。
“王老师,您刚才拍完接过文档转身时,小指在文档边缘无意识地轻轻敲击了两下,这个细节剧本里可没有。”
“就是这两下,把郭小鹏表面平静下内心的精密算计和一丝不耐烦,全演活了,真是画龙点睛。”
“有您和蒋老师这样的大师坐镇,我这制片人心里踏实得很,就怕自己跟不上您二位的节奏呢。”
他精准无比地点出了王志文一个自己都可能没太在意、却极其贴合人物的即兴发挥,并将其上升到角色塑造的高度。
王志文闻言,明显愣了一下,仔细回想刚才的表演,眼中瞬间闪过惊讶和欣赏。
随即哈哈一笑,拍了拍陆岩的肩膀:“好小子!眼真毒!老喽,这点小动作都让你逮住了。成,有你这话,我心里也有底了!好好干!”
这番以专业破质疑的应对,瞬间化解了微妙的氛围,反而赢得了真正的尊重。
蒋雯丽也对王志文低声笑道:“何止是有点意思,这年轻人,了不得。”
然而,顺利并未持续太久。
就在准备保一条时,道具组负责人急匆匆跑来,脸色发白。
“徐导,陆制片,坏了!郭总办公室那个关键道具,那个仿古的玉石镇纸,刚才整理的时候发现有个不明显的内裂,特写镜头可能会穿帮!备用的一时半会儿调不过来!”
现场顿时起了一阵小骚动。
徐昂皱起眉头,时间不等人。
就在众人焦虑时,陆岩却异常冷静。
他略一思索,迅速对道具师说:“我记得场景布置里,书架上有几本厚重的精装古籍。去找一本深色皮质封面、看起来最庄重、尺寸合适的书过来。”
然后他转向徐昂和王志文:“徐导,王老师,您看这样行不行?下一镜,我们调整一下调度。”
“王老师您说完那句关键台词后,不是转身放文档,而是顺势走到书架前,抽出那本书,一边随意翻看,一边继续和蒋老师对话。用翻书和放书的动作,来代替原本摩挲镇纸的节奏。”
“这样既避免了穿帮,似乎更能体现郭小鹏此刻看似随意、实则掌控全局的心态,而且……(他看向王志文)王老师,您翻书的节奏感,肯定比摩挲镇纸更有味道。”
这个提议,不仅解决了危机,更赋予了表演新的可能性和层次感。
王志文眼睛一亮,略一揣摩,便点头:“好主意!比原来那个设计更活!”
徐昂也立刻拍板:“就按陆制片说的办!快,调整灯光机位!”
危机被陆岩凭借急智和对表演的深刻理解轻松化解,效率之高令人咋舌。
周围的工作人员看向陆岩的眼神,充满了敬佩。
事业如火如荼,学业的压力也如影随形。
陆岩收到了导师田壮壮通过崔老师转交的“暑假作业”——一份长得令人头皮发麻的书单和片单。
要求是通读并撰写数万字的笔记分析。
附言只有一句:“想跟我学,先把这些啃下来。开学检查。”
语气不容置疑。
深夜,书房灯下。
陆岩德勤兹的《电影i:运动-影象》摊开在桌上。
某个关于“时间-影象”的抽象概念,反复研读仍觉晦涩难懂,强大的逻辑象一团乱麻。
他烦躁地合上书,揉了揉眉心,一股强烈的挫败感涌上心头。
这些理论比他应对任何商业谈判都更耗心神。
他没有硬扛,而是起身泡了杯浓茶,打开了片单上塔可夫斯基的《镜子》。
电影缓慢的诗意流淌,当放到那个着名的“雨中水滴从树叶滑落”的长镜头时,画面与时间的绵延感,突然与他卡壳的理论点产生了奇妙的共鸣!
那道思维的壁垒仿佛被一道光劈开!
他瞬间暂停电影,抓过笔记本,笔尖在纸上飞速划动,将抽象的哲学概念与具体的影象体验连接起来,之前晦涩的理论顿时变得清淅且充满生命力!
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顿悟快感,是任何商业成功都无法替代的巨大精神享受。
他的时间管理也堪称恐怖。
第二天《黑冰》片场,转场休息的十五分钟间隙。
演员们在一旁补妆、闲聊。
陆岩却迅速走到一个安静的角落,从随身背包里掏出那本夹满便签的理论书和笔记本,争分夺秒地阅读起来,不时写下几行批注。
助理想过来汇报工作,看到他专注的侧脸,悄悄退开了,内心震撼:“陆总这……片场当书房用了?这效率也太吓人了!”
陆岩却已习以为常,时间被他精确切割,每一秒都物尽其用。
夜幕深沉。
书桌上的台灯,映照着陆岩专注的侧脸。
窗外,是bj的万家灯火。
一盏灯下,是一个年轻人正在为未来的辉煌,默默积蓄着足以撼动格局的力量。
毕业,不是结束,而是另一段更加波澜壮阔征程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