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学城

繁体版 简体版
海棠文学城 > 重生1998,煤二代的华娱时代 > 第四十五章 寻角

第四十五章 寻角

初夏的bj,空气已带上一丝黏腻的热意。

岩石影业总经理办公室内,冷气无声运转,却驱不散陆岩眉宇间凝聚的沉思。

宽大的办公桌上,左右分置着两份文档。

左边是张黎刚送来的《黑冰》后期制作简报,剪辑、配乐已近尾声,送审在即,厚厚一摞,透着项目顺利收尾的踏实感。

右边则是电影《暖春》的策划案与附带的演员资料,纸张略显单薄,却重若千钧。

《黑冰》这艘大船即将安稳靠岸。

而《暖春》这叶扁舟,方才正式扬帆,前方是未知的艺术深海。

陆岩的指尖无意识地划过田壮壮老师开出的书单上“巴赞”的名字,脑海中却交错着《电影语言》中关于“真实”的论述与眼前资料里那些小演员经过精心培训、略显模式化的照片。

理论与实践,理想与现实,在此刻狭路相逢。

他深知,《暖春》的成功,演员占七分。

“小花”的纯净无瑕与“刘爷”的厚重慈悲,是这部电影的灵魂,容不得半分将就。

压力,沉甸甸地压在心头,混合着一种近乎虔诚的创作焦虑。

他按下内部通话键,声音平静:“张总,林总,请过来一下。”

片刻,张黎与林永革推门而入。

“陆总。”

“坐。”

陆岩将《暖春》的策划案推向茶几对面。

“项目正式激活。当前最内核,也是最难的一环,定下小花和刘爷。”

张黎拿起资料,快速翻阅,眉头渐锁:“陆总,难度确实超乎预期。”

“小花这个角色,年龄、状态、表演要求近乎苛刻,尤其是那种‘天然去雕饰’的纯真感,我们在常规渠道查找的童星里,几乎看不到。”

“有几个有表演经验的,匠气还是重了些。”

林永革接口,语气凝重:“刘爷这边,接触了几位老艺术家,有的档期不合,有的对咱们公司信心不足。”

“”l昨天我亲自拜访了北影厂退休的韩老师,本子他看了直说好,但老伴身体一直不好,他实在分不开身,只能含泪婉拒。”

“诚意到了,奈何现实如此。”他叹了口气,略显疲惫地揉了揉眉心。

希望与挫折交替,已是常态。

陆岩沉默听着,手指在沙发扶手上极轻地、有节奏地敲击着,显示出内心的不平静,但很快,他强迫自己停下,深吸一口气,目光恢复锐利。

“思路必须打开,不能困在常规路径里。”他看向张黎。

“小花的选择,跳出童星圈子。张总,你亲自带队,成立选角组,下沉到地方,去基层的特殊教育学校、民间剧团、甚至偏远村落找。”

“我们要的不是技巧,是未被污染的本真。记住,宁缺毋滥。”

“明白,我立刻去办。”张黎肃然应下。

“林总,”陆岩转向林永革,“刘爷的人选,眼光放远些。有些真正的好演员,可能早已淡出圈子,甘于平淡。”

“您人脉广,多打听,亲自上门,带着最大的诚意和完整的剧本去。关键是剧本本身能否打动他们。”

林永革点头:“我尽力而为,有些老关系,或许可以再走动走动。”

“不是尽力,是务必找到。”陆岩语气坚定,“《暖春》是我们电影事业的开篇,这块基石必须夯实。需要什么资源,直接向我开口。”

选角工作如同一场大规模的淘金,在希望与失望的砂砾中艰难推进。

张黎带队奔波于数个省份,见了无数孩子。

曾有一次,选角组在西南某小城的特教程校兴奋地汇报,发现一个极有灵气的聋哑女孩,眼神会说话,仿真情境时反应极其真实,让所有人眼前一亮。

然而,后续沟通时,女孩的家人因顾虑拍摄会影响孩子本就特殊的成长轨迹,且对遥远的bj充满不信任,坚决拒绝了这次机会。

刚刚燃起的希望火苗,被现实冷冷浇灭。

类似的挫折,屡见不鲜。

陆岩在办公室接到这些消息时,总会沉默片刻,然后只回复一句:“继续找。”

他将更多精力投入与编剧打磨剧本,每一个细节,每一句台词,都反复推敲,力求在极致朴素中蕴含雷霆万钧的情感力量。

夜深人静时,他也会取出收藏的李保田早年出演的《菊豆》《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等影片的影碟,默默观看。

屏幕上,那位老戏骨将一个个人物刻入骨髓的表演,尤其是对底层小人物精准而深刻的塑造,每每让他心生敬佩。

同时也愈发担忧——这样一位早已不怎么拍戏、淡泊名利的老艺术家,能否被一个新人制片和一部小成本文艺片打动?

不确定性,如影随形。

转机,往往孕育在看似山穷水尽之时。

一个闷热的下午,张黎几乎是冲进陆岩的办公室,额上还带着汗,手中紧握一张存储卡。

“陆总!山东!一个小县城的特教程校!有个女孩,叫小琴,八岁,先天失聪!您看看这个!”

存储卡插入计算机,一段手持拍摄、略显摇晃的视频开始播放。

画面中,名叫小琴的女孩穿着洗旧的格子衫,站在简陋的教室前,听着工作人员讲述一个类似“小花”的故事梗概。

她的大眼睛清澈见底,黑白分明,像山涧清泉。

当听到“爷爷留下她”时,她眼中瞬间迸发出难以置信的惊喜,嘴角刚扬起,却又迅速被一丝不安和怯懦取代,小手紧紧攥着衣角。

没有台词,没有设计,所有的情绪流转,浑然天成。

就在这时,一只麻雀意外闯入镜头,在窗外叽喳。

小琴的注意力瞬间被吸引,她微微歪头,好奇地望向窗外,眼中闪过一丝孩童最纯粹的、毫无杂质的欣喜,随即又迅速回到故事的情境里,那眼神切换的自然而然,仿佛只是生命中一个最寻常的插曲。

就是这一个非表演的、瞬间的真实反应,让陆岩心头剧震!

就是这种未被任何表演技巧污染的本真!

“立刻安排!”陆岩霍然起身,“请她和监护人、老师尽快来京!所有费用公司承担,我要亲自见她!”

“是!”

几乎与此同时,林永革也带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

他通过一位老友的引荐,几经周折,终于见到了隐居在京郊一座安静四合院里的李保田老师。

起初,李老态度淡然,甚至有些疏离,只是礼节性地接待。

林永革没有过多寒喧,只是躬敬地呈上《暖春》的剧本,诚恳地表达了邀请之意,便告辞了。

两天后的深夜,林永革接到了李保田亲自打来的电话。

电话那头,老人的声音苍老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

“小林……剧本,我仔细读了两遍。”

“尤其是刘爷决定收留小花那个晚上,独自在院子里抽烟,那句画外音‘这娃,眼神干净得象山里的月亮,照得我这把老骨头,都没处藏丑’……写到我心里去了。”

“这个角色,我演。”

没有谈片酬,没有提条件,只因剧本里一句话,触动了他沉寂多年的艺术灵魂。

几天后,小琴在母亲和特教老师的陪伴下,来到了岩石影业。

面对陌生环境,小琴紧紧依偎着母亲,眼神怯生生的。

初次见面,简单的官方手语交流有些障碍,小琴似乎无法完全理解。

陆岩示意工作人员拿来纸笔,他简单画了一个大大的笑脸,又画了一个哭脸,然后指着剧本里相应的情境。

小琴看着画,眼睛眨了眨,忽然用力点了点头,然后伸出小手,指了指那个笑脸,又指了指陆岩,脸上露出一个羞涩却极其明亮的笑容。

那一刻,无需言语,共情已然达成。

随后的情境仿真中,小琴展现出的悟性和情感表达能力,让在场所有人动容。

她的母亲在一旁看着,不时抬手抹去眼角的泪痕,那泪水里,有为女儿展示天赋的骄傲,有对未知未来的深深忧虑,更有作为母亲本能的保护欲。

陆岩对张黎和林永革点了点头,一切尽在不言中。

就是她了。

这块未经雕琢的朴玉,正是“小花”的生命所在。

与李保田老师的合同洽谈,则完全是另一种氛围。

在公司会议室,李老衣着朴素,精神矍铄。

“片酬按行规最低标准走就行。”他摆摆手,直接定调,“我接这戏,不是为了钱。给我找个安静住处,能和小演员提前相处几天,找找感觉,比什么都强。”

陆岩亲自为他斟茶,态度躬敬而诚恳:“李老师,片酬必须体现您的艺术价值。住宿、生活保障,公司一定安排到最好。创作上,我们充分尊重您的理解和发挥。”

李保田看着陆岩,目光锐利:“小伙子,剧本是好剧本。但刘爷这个‘善’,不能演成‘蠢’。他的倔,他的怕,他的那点私心,都得有。人物才立得住。”

“您说得对,这就是我们需要您来把关的地方。”陆岩虚心受教。

寥寥数语,一位老艺术家的风骨与坚持,一位年轻制片人的尊重与诚意,尽显无疑。

签约过程异常顺利。

但在条款细节中,小琴的母亲坚持添加了“保证文化课学习时间”、“每天拍摄不超过八小时”等保护性条款,眼神中的坚持,预示着未来拍摄中沟通与保障的必要性。

而李保田老师对角色细节的琢磨,也暗示着未来导演与演员在艺术创作上可能存在的、需要磨合的深度。

主要演员的尘埃落定,为《暖春》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

剧组各部门立刻高速运转起来。

陆岩站在窗前,望着城市的璀灿灯火。

《黑冰》捷报频传,《暖春》顺利启航。

然而,他的手指无意识地拂过桌上那本被翻得有些卷边的《导演创作完全手册》,书中关于“指导非职业演员”和“与资深演员沟通”的章节,被他用笔重重划出了记号。

真正的挑战,影片开机后的漫长跋涉,如何将纸上的人物真正立于银幕之上,如何调和极致纯真与深厚功力的化学反应,那才是考验他这位新人导演兼制片人真正功力的开始。

前路漫漫,唯有躬身入局,步步为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